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事动态

邵明安的院士之路:在黄土高原玩泥巴

发布日期: 2017-12-15   点击数:次   作者:   

2017年11月28日一早,等候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的邵明安研究员遇见了当年湖南师大物理系的老同学——同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复旦大学教授龚新高。老同学相见,龚新高打趣到:“哟,玩泥巴的来了。”两人相视而笑,双手紧紧握住。这一握,当年考研时做出选择的场景又浮现在邵明安眼前。

选择黄土高原

  1978年9月,邵明安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之前,他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去了湖南常德农校,毕业时因为没有资格继续考学,年轻的邵明安一边回村务农,一边准备参加全国高考。身为农民的父亲问他:“考大学能挣工分吗?你能考得上吗?”邵明安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乡如果有一个人能考上,那一定是我;如果有多个人能考上,我一定是第一。”凭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执拗劲,他不仅考上了,而且在接下来4年中一直是系里的高材生。 “电动力学”是物理系最难的专业课之一,他却成为建系以来第一个满分获得者;入学时英语只会 “Long Live Chairman Mao”的他,通过每天凌晨起床背课本的“笨”方法让自己外语成绩也名列前茅。

  1982年初,尚未“学够”的邵明安打算报考研究生。老师建议他报考理论物理,可邵明安不愿放弃农校学到的农业基础知识,更不忘自己是个农民的儿子……他执意要把农业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选择报考了位于陕西省杨凌小镇的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土壤物理方向研究生。就这样,邵明安从鱼米之乡的湖南到了相对落后的大西北,开始了黄土地上的玩泥巴之路。


1982年一脸憧憬的邵明安初到黄土高原

  当邵明安挑着扁担走进水保所大门时,有谁能想到他是当年所里的高分录取生,更有谁能想到35年后他能以土壤物理学家的身份荣获中国科学技术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可当年的他并不在乎这些,有的还是一股拼命钻研的劲。研究生第一年,他不仅高分完成了学业课程,还研读了100多篇国际文献资料,写出了 “土壤—植物系统中水分运移的数学模型” 综述文章,在导师、著名土壤学家杨文治和李玉山研究员建议下,发表于《土壤学进展》。此时,他已坚定地迈进了土壤物理学的大门,用敏锐的眼光和聪明才智在这个还不很为人们注意的学科交叉点上点燃了星星之火。

探索黄土高原

  一篇综述只是开始。1983年9月,在导师的建议和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邵明安选择了“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问题。带着钻研的兴趣,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后来的两年干脆住进了温室,白天试验观测,晚上整理资料。1984年春节,新婚半年的妻子谭寨璐从湖南来探亲,也要给他当“临时工”,在温室里和他一起称土柱、计算数据……


1983年读研的邵明安与导师、土壤学家李玉山讨论实验方案

  在推算土壤导水参数时,邵明安发现通常所用的通过试验直接测定或通过数据计算求解的办法太过繁冗和费时。于是昼思夜想,苦苦推算,坚实的数学和土壤学基础激发了其灵感——在一堆堆的稿纸中,悄然诞生了一种根据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推求土壤导水参数的新方法,并引起了同行专家们的关注。此后的《黄土区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动力学模式》、《植物根系吸收士壤水分的数学模型》等论文,先后在《科学通报》、《土壤学报》等著名学术刊物发表。在国际旱地农业学术讨论会和中国土壤学会年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水平。1988年9月,在中南海怀仁堂,32岁的邵明安从老一辈科学家手中接过了首届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奖杯。标志着他冲向了土壤物理学科领域的前沿。

两回黄土高原

  1989年元月,工作3年即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的邵明安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英国里丁大学和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研究条件使他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统一体”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为了更多地了解欧洲发达国家土壤物理学的进展情况,邵明安还赴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进行考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交流提高研究水平,也让国外土壤物理学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在意大利召开的一次国际土壤物理学术研讨会上,其“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应用及滞后效应影响”的报告,得到与会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的充分肯定。1990年6月,邵明安谢绝了前往美国工作的邀请,完成了英国的研修工作,提前回到祖国,回到水保所,重返黄土高原。


英国求学期间留影

  1992年11月,邵明安接受国家教委派出计划赴美国访问,开展“根系中水分和溶质运动”的合作研究。期间由高级访问学者转攻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科协会员、美国土壤学会会员。这时,人们议论说,他大概不会回来了,即便回来,他也不会再来陕西了。可是,这个在学生时代就立志要为黄土高原农业研究尽微薄之力的年轻学子,1996年5月12日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次日即捧着学位证书,带着一箱箱书,一袋袋资料,还有对黄土高原土壤物理研究前景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魂牵梦绕的黄土地。

  时隔二十载,邵明安当选院士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期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院士与他谈话半个小时,并嘱咐他:“回到西北,扎根黄土高原,大有可为!”他说:“我一直记得物理学家周光召曾嘱咐我的话,我没有辜负他的嘱咐。”


1996年毕业答辩后邵明安(左四)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农学院门口与导师(右二)留影

扎根黄土高原

  回国后的邵明安,1996年4月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被任命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此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我校水保所所长、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等职,在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将国外先进的科研单位管理经验带入实验室,回报祖国,培养人才。

  1996年11月,邵明安的“广义相似论确定土壤水分扩散系数”一文在《Soil Science》上以首篇位置发表,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美国康乃尔大学Parlange教授同时作了专门评述,认为邵明安等在广义相似论应用于土壤水分运动方面达到了国际水平,并指出该理论还有更大的应用范围。而邵明安却将眼光投向更宏观的领域,立志在西北地区粮食生产、黄土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再创辉煌。

  此后,邵明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专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372篇,其中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被SCI收录112篇,论文被SCI引用4696次,他引3556次,出版专(编)著10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学会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此外,还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首届中国土壤学会奖、首届陕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岁月磨不去眼中智慧的光芒


身份变了,在一线奋战的精神不变,不同时期野外考察指导学生实验

  荣誉接踵而来。但邵明安始终不忘自己老师的身份。繁忙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时,先后为我校研究生讲授《土壤物理学》《英文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在他提出的MICE科研观(Mathematics统指以数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Idea是指学生要有大胆、新颖的想法和点子;Computer和English则是当代科学研究必不可少工具)指导下,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工作的学生中有三十余位获得正高级职称,在各自的岗位为祖国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

  在学生们的眼中,印象最深的邵明安“拼命三郎”的故事:2013年住院期间在病床上讲授“土壤物理学”;2017年挂着沉重的心脏和血压动态观测仪为研究生作“如何更好地做科学研究”的报告;修改博士论文后,劳累过度第二天在开车期间心脏跳停,出了车祸……一句句感人的叙述逐渐勾勒出这位土壤物理学家德高为师的大家风范。


带学生草原考察途中跟学生玩在一起

  拿着崭新的院士证书接受采访时,邵明安乐呵呵地说:“同学说我是玩泥巴的人,我这个泥巴还玩出点名堂来了。”他的话语仍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表达的却是一个三秦学子的赤诚之心。


执院士证书与白春礼院长合影


时至今日,邵明安依然会抽空种地,也在种地的过程中教学生知识和学问,他说自己喜欢种地,作为农民,种地的技术永远不会忘,而教育学生和培育作物一样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