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风采(十四) | 张超
张超,我校林学流动站已出站博士后,现为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主要研究方向:植被恢复与土壤微生物。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Ecological Applic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等土壤/生态科学领域主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引1700余次,参编专著1部,授权专利1项。兼任《水土保持通报》编委,《中国沙漠》编委、《Agronomy》客座编委。
先后入选国家林草局青年拔尖人才(2021)、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A类”人才(2020)、陕西省高校首批青年杰出人才(2017)等支持计划;荣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2021)、陕西省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2020)、陕西省创新青年科技新星(2019)、陕西省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2019)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2013)。获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1)、国家林草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2)、中国林学会梁希优秀论文一等奖及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十佳优秀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题等项目4项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等、一等资助。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途径,而土壤微生物功能的恢复是植被恢复的关键。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是推动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力,也是植被恢复的重要驱动机制。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演变特征-功能作用-内在机理为主线,系统研究了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驱动的植物、土壤及微生物演变过程及内在机制,研究成果揭示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植物-微生物群落的时空演替特征,完善了基于微生物功能的区域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阐明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的形成机制,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