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人事动态

让“西农精神”薪火相传

发布日期: 2017-12-15   点击数:次   作者:   

  11月27日和28日,我校植保学院康振生教授和水土保持研究所邵明安研究员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喜讯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霸屏了朋友圈,传遍了校内外,成为师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年实现两院院士“双丰收”,这在学校合并组建18年来是第一次。在庆祝康振生、邵明安荣膺院士座谈会上,结合学校83年办学历史,李兴旺书记总结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这不仅是两位院士的精神,也是全校师生的品格特征和人生写照。之后,校党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向康振生、邵明安院士学习暨“西农精神”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号召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学习院士先进事迹,培育、弘扬和完善“西农精神”,构筑共同的精神家园。

  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构筑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并被人们所认同、接受和践行,成为引领发展的文化标杆。社会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不例外。20世纪3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学校选址在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杨陵建校,一开始,就把“兴学兴农”视为救亡图存、以舒民困之要务,提出了“在中国旧文化发源地上建立中国新文化”。83年来,学校一代代西农人秉承“诚朴勇毅”校训和“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胸怀社稷,甘于坚守,默默奉献,涌现出了育种学家赵洪璋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院士、土壤学家朱显谟院士、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李振岐院士、作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学专家山仑院士及昆虫分类学家周尧教授、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等一批代表,他们的奋斗轨迹清晰地彰显了老一代科学家的职业操守、学术魅力和人格风范,积淀形成了传承农业文明的精神追求,激励着后来者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砥砺前行。

  康振生教授和邵明安研究员秉承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学术风范和精神品质,心系民生、执着坚守,在各自研究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康振生长期致力于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研究,明确了小麦条锈菌毒性变异途径与机理,探明了我国条锈病大区传播路径与规律,研发的治理技术体系,保障了我国小麦生产安全。邵明安研究员潜心科研,甘于寂寞,创建了土壤水分运动的广义相似理论和溶质迁移的边界层理论,推动了我国土壤物理学科发展,构建了土壤水植被承载力模型,为建立黄土高原合理有效的生态植被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可谓是践行新时代“西农精神”的杰出代表,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西农精神”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精神品质和时代价值追求,是学校大学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在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双一流”大学,促进质量导向内涵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提出“西农精神”,可谓顺应了时代、社会发展,更顺应了学校发展。

  全校师生要在深入学习院士先进事迹过程中,不断增强弘扬“西农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西农精神”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生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此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向心力,成为凝聚师生共识,实现“二次创业、奠基百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内在推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多的“西农声音、西农智慧、西农力量”。


编辑:0
终审:0